讀康健雜誌時,發現現在有許多中西醫或者是西醫與其他療法合作的例子。過去西醫常常忌諱「病人亂吃藥」的情況,現在反倒是醫生主動告知「可以配合針灸,復原得比較快。」近年來,因雙邊西醫更開闊及中醫富有科學根據的態度,中西醫整合治療已經浮出檯面。到底哪些疾病適合接受聯合診治、病人如何服藥、以及目前遇到的困難在哪裡,在這邊分享給大家。除此之外,新聞如何呈現這種「中西並重」的醫療環境,也在後面一併陳述。
找西醫也求助無門時
剛開始吸引我的一則新聞專題是「針灸挽救惡視力」的報導,其中特別提到「飛蚊症、黃斑部病變、視神經萎縮等西醫難以處理的疾病」,可以藉由中醫針灸疏通經絡以求改善。
另外,在「西醫治療+中醫調養 助我抗癌」特別提到了中醫調理化療後病人的效果。在報導「中西醫整合治療新面貌」裡,台大外科醫師自身經驗談指出,「原來,要幫助病人,不是只有開刀而已。」對於病人而言,除了善用科學醫療得到醫治,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在往後的日子裡,得以維持健康,並且免於身心煎熬。以「病人」為出發點而生的同理心,許多西醫已正視中醫存在的價值。
其他肝硬化、或是與神經科相關的腦外傷、中風後遺症、癲癇、巴金森、缺氧性腦病變的患者,也因為中醫或另類療法的調理,而補足西醫治療後所產生的副作用。甚至,女性泌尿道感染,除搭配西醫抗生素治療,更根本的改善方式,其實正是中醫所建議的從生活習慣與飲食上做改變,以收長期保健與預防之效。
中西醫整合治療:病人如何服藥
我想這一部份恐怕也是最令人質疑的一點。本來, 藥吃多了就不好,如果西醫已經給了許多處方,一天三次,如果還要再加上中藥,一方面是不清楚這樣會不會反而造成人體過量的負荷;另一方面,中藥成分是否與西藥產生排斥更令人擔心,更遑論,許多科學中藥被爆料含有重金屬成分。
於是,病人到底要如何自保呢?87歲前樞機主教單國璽在「西醫治療+中醫調養 助我抗癌」報導中提到,重要的是,病人要如何取捨中西醫的優勢,以西醫對症下藥,並以中醫做長久的調養後盾。重要的是,主動告知兩方醫師,自己正在進行兩種不同的治療,取得醫生的理解,如此一來,兩方醫師除了能夠彼此尊重之外,也更能掌握病人的情形,做用藥上的調整或建議。
單國璽也特別點出中西醫兩種截然不同的醫病關係,他說:「西醫重檢查,中醫重互動。」而報導也指出:
「中醫較關注整個身體的情況,不一定可以治某個病,」單國璽認為。而西醫對疾病的態度比較專一,注重患病的器官,哪個部位有問題,就治那個部位,「有時就忘記整個人的系統。」
至於服藥的準則還是聽從醫生指示,原來「中藥也有副作用,不宜多吃」,並且,「藥的劑量也有其道理,不宜擅自作主。」所以對採取中西醫整合治療的病人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讓醫生完全瞭解現在自己情形,並且聽從醫生指示。
整合治療的困難與趨勢
在「中西醫整合治療新面貌」報導中提到「西醫結合輔助療法,世界趨勢」,甚至台大這醫學的龍頭老大,也已經注意到整合治療的趨勢,即便未設有中醫科,「在2009年已成立輔助暨整合醫學中心,為民眾提供音樂療法、靈性諮詢、藝術輔助療法、太極拳健身諮詢及中草藥諮詢等服務。」
只是,這樣的趨勢,到底還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呢?
同篇報導裡,中西醫合作所面臨的是「科學化」挑戰:
正因為西方醫療的侷限,中西醫合作才更令人期待。不過,兩套不同的語言、思維,真想要合作,確實不易。
中醫如何拿出更多科學證據,而不是經驗醫學,也考驗中、西醫師之間的互信。
一向予人反對中醫立場鮮明的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強調,中西醫整合,只要有科學證據,「我們求之不得。」
他擔心的是,目前中西醫合併,有多少是以科學為根據?有多少是醫院著眼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他更掛心,中醫界宣稱中藥能降低化學藥物的副作用,其實是抵銷了化學藥物的效能,兩者之間的關係需要進一步釐清,才能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
我想最重要的還是建立雙方透明互信的溝通平台,另外,為了有助於未來中西醫整合治療更有品質,或許,醫院在招考時或是學校的訓練,不能再侷限於中西分流,而是要兩方專業的醫生,對於另外一門學問,有基本的認識。另外,也許,更迫切的一點是增加學理與科學知識的整合。雖然說中醫常以相、經絡、把脈等等解釋病患癥狀,但是,同樣地,這些老祖宗的智慧常常也與科學解釋不謀而合。為了破除兩方的芥蒂,或許藉由學術交流,並強化學界中醫的訓練,都是解決之道。
「中西並重」的醫療環境 如何在媒體裡呈現
有趣的是,我覺得如果是單寫中醫本身來當作治療的方案,雖然是展現了中醫對於調理的優勢,不過中醫在與西醫比較之後,常常顯露自身「略微卑下」或是「居於輔助」的角色,例子如下:
【針灸挽救惡視力】
「雖然中醫眼科不是萬能,但卻剛好可以彌補西醫的不足,」長庚醫院中醫針傷部針灸科主治醫師丘應生表示,醫生有責任為病患介紹最好的治療方式,因此像是視網膜剝離、白內障等眼疾,他都會建議患者求診西醫,因為近年來雷射手術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不過,飛蚊症、黃斑部病變、視神經萎縮等西醫難以處理的疾病,中醫藉由針灸疏通穴道筋絡,卻可以收到不錯的療效。
一般而言,西醫對眼球表面的病症,例如感染、發炎的治療效果會比中醫好。
如果不確定眼睛為什麼不舒服或視力為何減退,建議先到西醫眼科檢查;如果西醫治療較棘手,只說「多休息」、「可能不容易好」,或者病患治療兩、三個月都沒有好轉,這時不妨試試看中醫。
當然,除了解讀成「略微卑下」的地位,倒不如說,中醫本身所強調的是長期的療效,中醫師只是認清中醫的這點特質,採取一個客觀的態度,告訴病人立即的效果必須由西醫達成,但中醫對於那些西醫難以調適的病症,卻有深遠的影響。
而強調中西醫整合治療的新聞與上述一類單純寫中醫療效的新聞,剛好形成對比。相較於上例中醫仍是西醫以外的第二選擇意味,在中西醫整合報導裡,就顯得較優厚中醫的價值。不僅有西醫醫生為中醫背書,新聞裡引用國外的例子,並且呈現採取整合療法成功的病人現身說法,甚至,還寫出了,西醫醫生「轉性」變成中醫的例子,再再提升了中醫的地位,得以與“顯學”西醫並駕齊驅。
報導實例如下:
【中西醫整合治療新面貌】
現代醫療已逐漸變貌,在國外,西醫治療結合針灸、瑜伽、氣功、催眠等輔助療法,風行全球。
世界知名的美國史隆凱特靈紀念醫院(Sloan-Kettering Memorial)於1999年,在《紐約時報》刊全版廣告,一位微笑的中年婦女開心戴著印度花綢,遮住落髮,底下的文案寫道:「我對抗癌症的方式包括化療、瑞典式按摩,並聆聽節奏低沉的西藏鼓樂放鬆精神。」廣告訴求,史隆凱特靈紀念醫院是新式的整合型醫療中心。
【中西醫整合治療新面貌】
林口長庚醫院泌尿腫瘤科主任馮思中坦言,他以前滿排斥中醫,不了解他們的學理依據,難辨真假。…現在跟院內中醫良好的互動,看到中醫願意接受質疑、討論,願意公開處方,說明用藥的學理,改變了他過去對中醫的想法。
【中西醫整合治療新面貌】
林口長庚醫院更有多個癌症團隊,包括婦癌團隊、泌尿腫瘤(攝護腺癌、膀胱癌)、胸腔外科(食道癌、肺癌),和中醫內科的吳宜鴻醫師常態合作,嘉惠不同癌症病人。
吳宜鴻以前是血液腫瘤科醫師,在西醫體系待八、九年,後來轉到中醫領域。他不否認,因為自己過去是西醫背景,走的又是癌症領域,所以能把中醫的概念,以西醫聽得懂的語言,跟他們溝通,因此比較有機會合作。
【中西醫整合治療新面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教授謝慶良,原本是有十幾年資歷的神經內科主治醫師,但當年因為念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藥大學前身)中醫學系,中、西醫兼學,學生時代已考到中醫特考及格,所以也有中醫背景。
十多年前,他從中國醫藥學院被挖角到剛要發展中醫學系的長庚大學任教,並在林口長庚醫院服務。因為衛生署相關法規規定,醫生只能在中醫師、西醫師擇一登記執業身分,他正式從西醫師改登記為中醫師,踏上另一條路。
我想醫學界的努力,輔以媒體的成功呈現,和越來越多國內外的趨勢,和病友們的分享,都大大抬升了中醫的地位。雖然說,中醫在某些報導裡,仍然顯現出「位居於副」的相對地位,不過,新聞的呈現慢慢肯定這種「居於副卻無可取代」的地位。我想各種學理皆有其價值,如何相輔相成,排除誤解與增進合作。在對的地方施展最大效果,中醫西醫皆有把關民眾的健康的價值。以病人治療成效為依歸,才是醫學界最大的成功。
參考資料:
【針灸挽救惡視力】作者 / 曾慧雯 第 146 期 自然養生 | 出版日期:2011/01/01
【西醫治療+中醫調養 助我抗癌】作者 / 黃惠鈴 第 137 期 特別企劃 | 出版日期:2010/04/01
【中西醫整合治療新面貌】作者 / 黃惠鈴 第 137 期 特別企劃 | 出版日期:2010/04/01
【西醫搶救、中醫復健,接力治療腦中風】作者 / 黃惠鈴 第 137 期 特別企劃 | 出版日期:2010/04/01
【中西醫聯手,解除女性泌尿道感染】作者 / 謝曉雲 第 135 期 自然養生 | 出版日期:201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