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擷取自康健雜誌160期)
從科學來看醫療健康與環境報導中,Levi的書裡提到了十種可能在新聞報導中犯的謬誤,美牛事件,比較政府與專家對於事情的解讀,再對照民眾的反對聲浪,反映了不少Levi提到的觀點。
美牛事件,各方意見甚囂塵上,雖然反對聲浪不斷,卻感覺政府開放美牛似乎勢在必行。我想之所以AIT或者是政府不能使人心服口服,從新聞上讀來,發現主要有兩大毛病。
首先,政府和AIT都大玩數字遊戲。不論是美國在台協會(AIT)的說辭或者是政府官員的背書,瘦肉精雖然帶有風險,但根據推演,「一個人每天必須吃進270公斤以上的牛肉或9公斤以上的牛肝才可能達到萊克多巴胺最高殘留容許量」,這樣說起來,民眾和學者的疑慮成了「杞人憂天」。
我也在網路上發現一份所謂為破除民眾恐慌的「萊克多巴胺風險評估劑量表」,文中依據一般成年人60公斤的體重下去做試算,其中特別按照了華人吃內臟的習慣下去做評估;或者甚至針對常大量攝取內臟的坐月子婦女進行試算。所得的萊克多巴胺暴露量分別為每日18.3μg及每日38.73μg,特別點明其與每日60μg的最高上限相去甚遠。(參見:http://www.fda.gov.tw/files/list/萊克多巴胺攝食量之風險評估_2012.02.22.pdf)
其實就平民小百姓的知識而言,實在是難以瞭解這麼縝密的計算與評估,以讀者的角度為出發,我覺得通篇陳述數據,實在難以說服人。因為報導所呈現的政府心態,即是錯估風險的意義。因為對民眾而言,吃不吃美牛其實是「自己可以選擇的風險」。最根本的問題是,無論風險大小,既然這樣的風險是可以排除在外的,那麼何苦承受,增加未知的風險呢?
我找到的康健雜誌第160期 2012/03的「面對瘦肉精牛肉進口爭議 加強食物標示,還民眾選擇權力」以及商業週刊2012/3/19的「該不該開放瘦肉精?朝野吵成一團,民眾越看越怕,讓資訊透明、回歸科學面是唯一解方」兩篇報導即對於無可遏止的美牛來台事件做了另外一種解方。
康健雜誌中廖震元提出兩大重點:(一)用消費者購買力來表達主張、及(二) 請畜產業者快點誠實標示。
就像我們在美國牛肉議題上聽到有人提出「美國人敢吃,台灣人為什麼不敢?」等等主張,沒錯,台灣人帶種為什麼不敢吃?但在我的想法中,政府迫於貿易等種種壓力被美國逼著開放進口,但身為消費者總可以挑吧?美國人住在美國,沒得選擇又逃不掉,所以只好從小吃這種食物到老。而我們人在台灣,理應有自由可以選擇「吃」或「不吃」。(節錄自 康健雜誌)
正所謂消費者擁有選擇權,消費者拒買美牛,那麼至少吃到瘦肉精的風險也許就會降低。不過在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之前,還有賴食品標準的規範。
正如文中講到:
不該狹隘到只把美國肉品的瘦肉精當作目標。因為除了瘦肉精,別忘了美國牛還有狂牛症風險;而加拿大牛肉跟美國牛肉一樣,也有瘦肉精與狂牛症的風險。至於可以合法使用瘦肉精的國家,就不只會用在養牛,也會用在養豬。
所以如果台灣未來採用「進口開放、國內禁用」雙軌制模式來說,除了所有生鮮冷凍肉類應該直接標示產地國之外,連水餃、包子、漢堡……等等可能添加進口肉類的產品,也應該要標示肉類原料的產地國,才能讓消費者有條件做出選擇。而這樣的產地國標示,也可以讓不想吃到瘦肉精的消費者,轉而挑選無瘦肉精的國產肉品,這麼做,其實對國內禁用瘦肉精的畜牧業者是一種保障。
商業週刊2012/3/19的「該不該開放瘦肉精?朝野吵成一團,民眾越看越怕,讓資訊透明、回歸科學面是唯一解方」中也有相同的理念。雖然說「回歸科學面」乍聽很像是又要舉出一些數據來說服人,但其實本篇宗旨是在於認為政府開放美牛過急,連專家都質疑。
(以下節錄自商業週刊)
根據行政院說帖,瘦肉精是沒有安全疑慮。但是,台灣唯一的本土瘦肉精研究報告,卻讓不少專家認為「有疑慮」。
這份瘦肉精的研究報告,在今年的專家會議上曝光。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曾於二○一一年八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委託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針對本土瘦肉精的飼養研究,結果有二五%的黑豬、五○%的雜交豬,被驅趕時會出現如恐懼、血壓升高、心跳加速等反應。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兼任主治醫師蘇偉碩認為,萊克多巴胺確實會破壞豬隻大腦,並造成猝死症狀,但是否會造成人體負擔,因研究數據的不足,尚無定論。必須有更縝密的科學研究。
同樣瘦肉精,不同專家看法不同,正反兩面意見滿天飛,民眾無所適從。
這篇專題報導也就客觀地分析出民眾對美牛產生疑慮的原因:「疑慮,來自瘦肉精的資訊不對稱。」它從疑慮切入,分別指出兩個疑點:(一) 瘦肉精有害無害?(二) 開放美牛值得嗎?簡單地來說,既然台灣學者對於萊克多巴胺對於人體造成的結果尚未定論,既然回歸科學層面來說,為何台灣不進行本土的瘦肉精研究,由政府請公正第三者研究,提出科學證據,等一切結果趨於明朗,再來決定。又或者,正如文中提到的,「今年七月聯合國下的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共同組成的食品法典委員會,將召開會議,針對瘦肉精爭議,進行討論。」那為何要做這樣快速的判定以及冒險呢?
最後商週也同康健雜誌一般,肯定食品標示的重要性。希望將來一旦開放,一定要強制實施標示,讓民眾有選擇的依循準則。
總結來說,我覺得這兩篇週刊報導,可能是因為專題的形式,補足了我們在零散新聞中難見的事物全貌,商週分析問題,較一般純報導新聞為優,理因它提出爭點跟疑點,但不失客觀。康健雜誌的報導既然為農業標準學會祕書長廖震元所的觀點,以其反瘦肉精的身份雖然稍有立場,但他所呼籲消費者握有權力以及落實食品標示的重要性,也重新讓讀者拾回信心。除去數字遊戲,並且呼應正視民眾真正重視的風險,是這兩篇報導脫穎而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