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主要是去年上報導文學課時讀翁台生老師的痲瘋病院的世界所有的發想,近年來樂生療養院的去留問題讓人重新正視這個被遺忘了的族群。

  其實從愛滋病、憂鬱症、特殊神經疾病例自閉症以至於過去俗稱的痲瘋病或是現在正名的漢生病,不難發現,疾病的污名化以至於烙印化的主因,源自於人們對病本身的誤解,以及對於其生理或心理病癥的害怕。

      比較愛滋病、憂鬱或自閉等等相對病癥內隱的疾病,漢生病患者除了承受內心的煎熬之外,他們變形的雙手、萎縮的肌肉,更使他們必須承受其他人異樣的眼光。

      而分析近五年來漢生病議題的媒體框架,發現了不少與論文〈是減害還是加害?愛滋新聞論述中的毒癮者框架〉分析中相呼應的部分。

        以「痲瘋病」為關鍵字查閱出現在近五年聯合報的報導中,不難發現新聞中漢生病有(一)明顯的框架裝置與(二)晦澀的文化現象。

 

一  明顯的框架裝置

首先,在字詞的選擇常常塑造漢生病的可怕、漢生病友與世隔絕的樣貌,譬如說用漢生病友「悲情」的現狀與迎向「光明」的未來,創造漢生病友孤立無援的視覺影像。

        新聞裡出現的漢生病框架大概可以分成(一)受害者(二)加害者(三)須被隔離的危險分子

        而縱貫過去到現在的報導,漢生病呈現的新聞框架出現的頻率大約是從(三) 須被隔離的危險分子、(二) 加害者至(一)受害者的趨勢。不過不可避免的,因為長期的刻板印象,即便是今日,Key進痲瘋病為關鍵字搜尋所有出現此詞的報導,也出現幾篇出言不遜的文章,受訪者評論自己的困境「如麻瘋病人一般」,可見就算一方面想要引領大眾重新認知漢生病卻同時在其他報導摻著不少有損漢生病形象的言論,一方面呈現即便媒體採取了積極的一步,但在反映社會實情上,新聞媒體仍然難以翻轉大眾言論,難脫(三)須被隔離的危險份子的框架。

        另外,現今最常呈現的(一)漢生病友為受害者,主要是從2009年當時行政院長劉兆玄至樂生療養院道歉一事開始。如2009年2/12及2/13聯合報的報導「政策誤一生劉揆向漢生病患道歉」及「漠視漢生病患人權 劉揆親道歉/病患:錯誤政策葬送一生 監禁歲月誰來彌補?」

        「政策誤一生 劉揆向漢生病患道歉」

導言:

痲瘋病患長期遭受汙名化,政府去年(2008)將「痲瘋病」改名為「漢生病」,行政院長劉兆玄昨上午帶領衛生署長葉金川,公開向所有漢生病病患及家屬道歉,葉金川下午更前往位於北縣新莊的樂生療養院,當面向居住在樂生數十年的漢生病患道歉。

      但內容提及漢生病友時仍然呈現一種無可抹滅的遺憾:

政府表現了十足的誠意,但「我能說滿意嗎?」看著自己殘缺不全的雙手,樂生自救會長李添培無奈地說,一項錯誤的政策葬送了他的一生,雖然「痲瘋病」換了名字為「漢生病」,但過去如同被監禁坐牢的歲月,這筆帳該跟誰算。

        另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如同愛滋病新聞中,愛滋病患者常常協同輔導者的形象呈現的樣貌,漢生病友常常也是在他者幫助下才被刻畫出來,像是:「陳總統追思白阿姨 允頒褒揚狀」中提到照顧台澎痲瘋病患超過半世紀的美籍護理師白寶珠日前過世,陳水扁總統昨天到她靈前行禮表達追思,並允諾將頒給白寶珠褒揚狀。2008-04-12/聯合報/C2/高市澎縣新聞】

或者有時過度強調他者,反而更顯示漢生病友不堪的樣貌,像是「浴佛宅急便年長病患淚溼眼眶」中提到:「參加浴佛的市衛生局副局長呂漢岳說,嘉義醫院黃龍德院長曾在樂生療養院6年,天天與痲瘋病患為伍,真的是活菩薩。 2008-05-13/聯合報/C2/嘉義縣市新聞】

如此一來,漢生病常常是依附於其他人的形象上,或者是根本的顯示其可憐、非常態的生活樣貌,根本難以型塑漢生病友們貴為人的特質。

 漢生病友只有在有特殊表現的情況下才會被提及,譬如說在〈樂生媽媽拉大18個娃 /非親非故奉獻 42年從不拿錢 小孩大了 小小孩生了張家讚她「比母親還母親」〉【2008-05-11/聯合報/A2版/焦點】,提到年近七十的林葉無怨無悔地免費替附近住戶照料小孩的愛心,是此類受害者框架的一股暖流,只是說,這樣的報導實在是少之又少。

 

晦澀的文化現象

礙於人們對於漢生病的不瞭解以及病友可能產生的體態變化,過去患者只要一發現有漢生病病癥,即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甚至,自民國29年以來,只要被診斷為漢生病,就得強制隔離,跟進了監獄沒兩樣。2009-02-13/Upaper/6/焦點】也像「『遺忘的國度』──樂生療養院記錄片」片頭所提及的「痲瘋病宛若天刑的烙印,除了病魔糾纏,也須背負社會歧見及道德審判。」痲瘋病一直到2008年才被正名為漢生病,並且得到政府的重視與道歉,只是過去從民國29年以來,六十九年的監禁歲月,在一般民眾裡所刻畫的集體記憶已經難以抹滅。不少報導提到,剛開始希望投入幫助漢生病友的學生志工們,因為家長的反對,所以只能幫忙其子女輔導功課。即便實情是,「要經過長期皮膚緊密接觸才會受到感染」(痲瘋病院的世界),但是面對漢生病友,此病為一的傳染源,人們還是避之唯恐不及。

雖然媒體再現旨在呼籲一般民眾接納漢生病友的態度,不過弔詭的是,它正名漢生病的方式幾乎是一種「利用負面的反正法」,例如說「癩病」「不瘋不髒」2007-03-27/聯合報/E4/健康】,提到醫生聞風色變的樣貌,即便旨在提升人們對於漢生病患的尊重,卻總在報導裡隱含另一種刻板、歧視的筆調。

 癩病不瘋不髒 樂生何處安身:

導言:

在台灣,癩病一直為社會與醫界忽視,多數醫師與民眾對這個遍布全世界的古老疾病懵懂無知。近來這個疾病由於樂生舊院區應否保留、院民如何安置及捷運工程一再延遲,才受到注意。

同篇報導末段:

現在痲瘋病改稱為癩病或漢生氏症,目的在於消除傳統民間對於癩病的誤解、歧視與排斥。不必要的對立或衝突絕非院民及縣民之福,唯有藉由社會大眾的接納、尊重與關懷,樂生才能真正告別悲情,迎向尊嚴光明的未來。

2007-03-27/聯合報/E4/健康】

   如此畸形的寫作方式,讓人看見疾病烙印化的正名是寸步難行,但正如老師上課提及的「當有問題時,其實責不單只在媒體,大家都是共犯。」我想對於這些過去被污名化的疾病,除了大眾要有接納的意識之外,記者也要更小心地去處理新聞文字,不要刻意強調其有問題的一面,多去寫病友本身的人性和美才能擺脫既有的新聞框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carlatti1016 的頭像
    scarlatti1016

    宛倩的醫療健康與環境新聞 專題空間

    scarlatti1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